首 页 | 市场原料 | 统计集群 | 纺纱织造 | 品牌推荐 | 人力资源 | 标准与检测 | 非棉与展览 | 节能环保 | 协会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纺纱织造->纺纱技术->环锭纺纱
纺纱器材性能与工艺适应性探讨
 细纱纺纱器材的性能特点与工艺技术适应性探讨

南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陈国亮 李增义 马永林 井国玲

摘要:本文从上下肖、新型集合器、压力棒隔距块等方面对其性能特点进行了说明,以及对工艺的要求及适应性进行了分析探讨,并通过试验进行验证,来提高成纱质量。

关键词:纺纱器材  性能特点  工艺技术  浮游纤维

1前言

在纺织行业日益激烈竟争的时代,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客户标准也越来越严,很多企业在不断更新设备的同时,采用新型纺纱器材,并根据不同纺纱器材的性能特点配置相适应的纺纱艺,产品质量得到了稳定提高。本文从上下肖、新型集合器、压力棒隔距块等方面对其性能特点进行了说明,纺纱器材对工艺的要求及适应性进行了分析探讨,并通过试验进行验证,来提高成纱质量。

2新型纺纱器材的性能与工艺要求

2.1碳素上肖的选用

我们现在选用的上肖有DL14270,与以前使用的SX3-6833T相比,DL14270钳口面由1.7加宽到3.54.0,这样加大了皮圈钳口压力,钳口压力大小直接影响须条的紧密度和浮游纤维的控制,根据这一特点,能够适应现代新型粗纱机重定量、大捻度对细纱的要求,能更好的握持纤维,使纤维变速点稳定,减少因牵伸力增大而引起上肖组合件的震动,防止机械波产生。

为此我们对两种钳口面宽度的上肖进行纺纱试验(下肖为新型下肖),品种为C16.2 K,其结果如下表:

上肖

上肖钳口面宽

条干CV%

细节(个/千米)

粗节(个/千米)

棉结(个/千米)

管间CVb%

SX3-6833T

1.7mm

15.34

16

135

140

2.28

DL14270

3.5mm

14.87

10

115

125

2.01

从上表可以看出,上肖钳口面宽3.5mm1.7mm相比条干下降近0.5个百分点,细粗节明显减少。

2.2新型下肖的选用

下皮圈肖分为传统下肖和新型下肖,两种下肖几何形状不同。从设计角度分析,新型下肖其特点在于,拱形弹性层面加宽,比传统下肖要宽1.5mm,钳口平面宽度缩短2mm,其几何形状对加强皮圈钳口的摩擦力界十分有利,有利于控制皮圈钳口浮游纤维,有利于皮圈中部压力增加,使进入皮圈钳口的粗纱紧密度增强,控制纤维的提前变速,有利于条干均匀度。新型下肖控制纤维的能力较强,对于纤维整齐度差,短绒多的原料其优势较明显,能改善生产环境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纺整齐度好的化纤原料时,成纱质量有所改善,但优势并不明显。下销的前缘改薄而平台位置相对下降,减少了纤维对胶辊的反包围弧,有利于控制纤维运动,改善成纱质量。由于该下销对胶圈中部的控制力增强,工艺上要求前罗拉钳口的握持力同时增加,否则容易出硬头纱。

两种下肖纺纱性能对比如下(上肖钳口面宽3.5):C18.2T

下肖

条干CV%

细节(个/千米)

粗节(个/千米)

棉结(个/千米)

管间CVb%

普通

14.50

5

99

109

2.80

新型

14.01

2

90

100

2.56

赛络纺粘胶R14.7K

下肖

条干CV%

细节(个/千米)

粗节(个/千米)

棉结(个/千米)

管间CVb%

普通

12.14

1

23

32

2.2

新型

11.89

1

16

26

2.1

    由实验可知,新型下肖比普通下肖在成纱质量上都有提高,纺棉品种比整齐度好的纺粘胶品种优势更明显。

2.3上下肖的合理优化工艺配置

我们使用的上肖DL14270其钳口面宽为3.54.0,下肖有新型下肖和普通下肖,根据各自的性能特点,通过试验可知,合理的上下肖配置,对成纱质量的影响很大。实验分四组结果如下:品种C18.2T

第一组

上肖

下肖

条干CV%

细节(个/千米)

粗节(个/千米)

棉结(个/千米)

管间CVb%

3.5

新型

13.98

1

79

80

2.18

4.0

新型

14.73

3

143

87

2.34

第二组

上肖

下肖

条干CV%

细节(个/千米)

粗节(个/千米)

棉结(个/千米)

管间CVb%

3.5

普通

14.75

7

83

96

2.45

4.0

普通

14.33

4

78

82

2.15

第三组

上肖

下肖

条干CV%

细节(个/千米)

粗节(个/千米)

棉结(个/千米)

管间CVb%

3.5

普通

14.33

1

81

93

2.51

3.5

新型

13.88

0

59

83

2.40

第四组

上肖

下肖

条干CV%

细节(个/千米)

粗节(个/千米)

棉结(个/千米)

管间CVb%

4.0

普通

14.24

4

82

89

2.52

4.0

新型

14.53

3

86

101

2.60

通过试验结果分析,钳口面宽为3.5的上肖和新型下肖工艺配置、钳口面宽为4.0的上肖和普通下肖工艺配置比较合理。

2.4 新型集合器的选用  

2.4.1新型集合器性能特点

   我们大量使用的集合器是框型吊挂式新型集合器,与传统线接触型集合器相比,新型集合器散热空大,使集合器与皮辊在运转摩擦中易散热,减少了胶辊发热静电吸附纤维的现象;曲率半径大,与胶辊的接触面增大,不易跑偏,并有利于使用大直径胶辊;重量重,经称量,线触型集合器为1.01g/个,新型集合器为1.29g/个,比线触型重0.28g/个,同时高度比线触型集合器高1mm,因此,新型集合器搁置稳定性增强,运转中重心稳定,集合器游动灵活,解决了集合器轻浮而跑偏的问题。

2.4.2集合器的使用与工艺适应性

集合器开口的大小要适应纺纱号数、牵伸倍数及前罗拉皮辊钳口和集合器的距离;集合器的安装与浮游区长度有关,我们细纱工艺配置为

前中罗拉隔距

18

中皮辊位置

0

前中罗拉中心距

43

前皮辊前冲

+3

胶圈接触长度

35.5

浮游区长度

10.5

浮游区长度10.5mm安装集合器时浮动间隙小,集合器不易游动,碰胶辊胶圈跑偏和积花,产生断头和条干恶化。我们将中皮辊后置2mm,浮游区改为12.5mm后,集合器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集合器间隙大小还和前胶辊直径大小有关,胶辊直径大,上肖前沿到胶辊外圆表面距离短,集合器间隙小;胶辊直径小间隙大。当影响到集合器游动时可适当调节前皮辊前冲量或中皮辊位置。

选用集合器纺赛络纺粘胶14.7K试验数据为

 

毛羽H

条干CV%

细节(个/千米)

粗节(个/千米)

棉结(个/千米)

管间CVb%

无集合器

3.67

12.85

4

12

18

3.00

线触型

3.50

12.50

2

10

13

2.70

新型

3.40

12.15

0

10

12

2.67

    由实验可知,选用新型集合器毛羽H下降显著,成纱条干CV%、千米粗细节、棉结都有显著改善。

2.5压力棒隔距块的使用

压力棒隔距块是在细纱主牵伸区采取附加摩擦力界的工艺措施,加强对浮游纤维的控制,使用机理是利用摩擦力界的作用控制浮游纤维的运动。对比试验如下:品种C18.2T

 

毛羽H

条干CV%

细节(个/千米)

粗节(个/千米)

棉结(个/千米)

管间CVb%

2.5隔距块

4.5

15.03

20

148

120

2.1

2.75压力棒隔距块

5.1

14.06

12

133

100

3.9

通过试验,使用压力棒隔距块后,成纱条干CV%下降近1个点,千米细节、粗节、棉结都有下降,效果明显,但是毛羽H有所恶化,管间CVb%有所增加,2.75压力棒隔距块出硬头严重,断头多,工艺技术需要作调整。

2.5.1毛羽问题

使用压力棒隔距块后,毛羽增加经分析是由于压力棒将浮游区分成两部分,加强了控制,有利于后弯钩纤维的伸直,但前弯钩经过压力棒时弹性回复力大,形成乱纤维,致使加捻卷绕中纤维外露形成毛羽。针对此,须采取以下措施:尽量使用小口径导纱钩;不影响断头的情况下加重钢丝圈重量,做好三同心;采用低硬度胶辊,加强对纤维的控制。

调整后毛羽H指标改善,如下表,品种C18.2T

 

毛羽H

条干CV%

细节(个/千米)

粗节(个/千米)

棉结(个/千米)

管间CVb%

调整前

5.0

14.16

11

115

108

2.1

调整后

4.7

14.02

10

112

101

3.5

2.5.2出硬头问题

    压力棒将浮游区分成两小浮游区,长度缩短,控制力增强,容易出硬头。从减少牵伸力、增加握持力方面解决,可以增大压力棒隔距块,也可以采取“两大一小” (大的后罗拉隔距、大的后牵伸倍数、小的粗纱捻系数)工艺,出硬头现象能够得到解决。

增大压力棒隔距块试验

 

毛羽H

条干CV%

细节(个/千米)

粗节(个/千米)

棉结(个/千米)

管间CVb%

2.75压力帮隔距块

5.0

14.13

10

126

112

3.5

3.0压力帮隔距块

4.9

14.10

11

96

101

3.4

“两大一小” 工艺试验

 

后牵伸

隔距

粗纱捻度

毛羽H

条干CV%

细节(个/千米)

粗节(个/千米)

棉结(个/千米)

管间CVb%

调整前

1.25

18x30

4.73

4.8

14.07

8

86

108

3.32

调整后

1.29

18x36

4.57

4.6

14.10

7

75

96

3.10

使用压力棒隔距块后,成纱质量指标都有所改善,通过工艺、技术调整,毛羽指标、出硬头现象得到了解决。但管间CVb%增大,其具体措施需要从设备等各个方面加以控制。

3结语

每一种纺纱器材都有各自的特点,并且每一种器材在更新发展中都有独特的性能。任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在使用纺纱器材时要考虑与工艺技术的配合、与工艺适应性的要求,充分发挥纺纱器材的作用,促进品质更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荆越编。关键纺纱器材,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0-11-26

〔2〕  赵博。应用新型纺纱器材减少成纱毛羽,纺织器材,20043月。

〔3〕  魏雪梅。纺纱设备与工艺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9-5-1

〔4〕  郁崇文。纺纱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2005-09-01

〔5〕  蔡志勇;陈名均。细纱牵伸器材及工艺配置对成纱细节的影响,纺织器材,20073月。

〔6〕  张毅;王东明。国产新型下销性能特点及纺纱试验[J],棉纺织技术,200510期。

〔7〕  高科军;刘俊杰;杜应战。细纱工序稳定产品质量的几点做法[J],纺织器材,201104期。

〔8〕  张毅;王东明。国产新型下销性能特点及纺纱试验[J],棉纺织技术,200510期。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本网最新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京ICP备14037240号-1 公安备案号:110105020399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二环朝阳门北大街18号7层 邮编:100027 邮箱:ccta_bgs@126.com
电话:010-85229649 010-85229419 传真:010-85229649 2010 版权所有 ©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