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经纱条纹(Warp Stripe,Yarn Texture Streak)
外观:匹染之梭织布,布面经纱方向有降雨状之条纹。严重者,在胚布之布面亦能看出。此种瑕疵,因检验场所之明暗度,观察之方向、距离之远近不同,会有呈现显著与不显著之差别。
成因:1).由于织布用纱之支数、均匀度、捻数及纱之横截面形状等之差异而 形成。2).选用之染料不当,尤其在染绿色时较易发生。3).如系聚酯加工丝织物,染色前退浆处理不当,局部残留有糊剂,在 染色时较不上色,颜色较浅,而显现有经向条纹。
(22)染色横条(Barry Dyeing,Filling Band in Shade)
外观:在梭织物之纬向,或圆编针织物之横向连续毛圈,经染色后颜色呈现较深或较浅之 带状。
成因:1).梭织胚布有密路或稀弄瑕疵。2).针织物于织造时,喂纱张力不匀,或毛圈个数稀密不匀。3).织时使用规格相同而批号不同之丝状化纤纱。4).针织用化纤丝,在丝加工过程中,加热过程温度之不均一。
(23)染料点(Dye Spot)
外观:1).在染中、浅色织物之布面,有同色系之微小色点。2).在漂白或浅色织物之布面,有他种染料之微小色点。
成因:1).染料溶解不良,尚有微小之颗粒未溶解开。2).染料搬运途中发生飞扬,落于存放待加工之织物上。3).未将机械设备清洗干净,于深色加工完毕后,继续加工浅色时。
(24)绳状痕(Rope Mark)
外观:绳状染色时因织物缩成绳状,染色后布面沿布长之方向有不规则之颜色深浅皱纹。
成因:利用文琪或液流式染色机染色时,织物未作预定型或定型不足。于染 色中滚动条故障停止运转。急骤之升温或降温。染色浴比过小。织物在缸内打结等。
(25)压染折痕(Padding Mark)
外观:梭织物开幅压染时,织物在两轧辊间浴经向折叠,在通过压力线时,因厚薄之差而导致压吸率不等。折叠之部位较正常者颜色略浅。多发生在一匹织物之两布头部份。
成因:1).待压染之织物在前处理过程中已产生折痕,定型时未能完全消除。2).压染机进布装置之扩布器失效,未能将织物张开。3).匹与匹间接缝不良,有皱缩或不整齐之现象。
(26)木纹(Moire)
外观:染色织物之表面,呈现木纹状之光泽斑。
成因:1).经轴染色时,织物之收缩过大,而使卷层发生移动。2).经轴染色时,卷置过紧,致使染色液之循环不正常。
(27)布边染色不良(Uneven Dyeing on Selvage)
外观:染色后之织物,布边呈现异于布面之色泽。
成因:1).胚布之布边过松或过紧。2).染色前定型时,布边受高温夹板之夹持。3).染色时布边发生卷边。4).开幅交卷染色时,卷绕不齐,布边发生氧化作用。5).开幅交卷硫化或瓮染料染色时还原不足。6).开幅压染时布边与布面之压吸率不一致。7).染色后洗净不够充份,布边残留药品。
(28)布边变色(Fading of Selvage or Discoloration)
外观:印染整理后之成品织物,布边之颜色较正常者深浅不同。
成因:1).树脂加工时,针板或夹板温度过高,染料发生升华逸去。2).使用回转圆筒烘干机烘干织物时,温度过高,布边围绕布圆筒上过紧。
(29)布边痕(Edge Mark)
外观:系指圆筒状针织物,筒状平折两边转弯之部位,呈现染色异常之现象。
成因:1).织造时所加之油剂变质。2).胚布存放不当或过久,布边受空气与阳光之作用而发生变或污染。3).圆筒定型时,定型架温度过高。
(30)烫痕
外观:染色织物之布面,有上色较浅之大折痕,面积大小不一,方向亦无一定,多发生在E/C混纺梭织物。
成因:系由于使用输送带式连续练漂机,机内充以饱和蒸汽,不锈钢输送带 受高温干涸,与折叠其上之织物紧贴,使织物因受少而降低其吸色性。
(31)异色污染(Colored Spot)
外观:织物表面呈现大面积无一定形状之其它颜色污染。
成因:1).织物在湿润状态时,与不同颜色之染色织物接触所发生之污染。若 颜色相差悬殊者更为明显。2).在加工或搬运过程中,器具未能彻底洗净。
(32)泡沫污染(Scum Spot)
外观:织物表面有泡沫残渣贴附,烘干后成大片状或粗条状颜色略白之痕迹。
成因:1).染色液之泡沫较多,附着于布面上。多由于选用之分散剂与助剂不当。2).还原液之泡沫较多,尤以使用瓮染料染色后还原时较易发生。3).在**酚显色液中,若含有无法重氮化之不纯物时,则会形成沫浮渣。
(33)凝集污染(Tarring Strining)
外观:染色时染料相互间、染料与助剂间发生凝集,而使染料溶解不良。染色后在布面上发生纹状或短条状颜色较深之污染。
成因:1).染料溶解、分散欠佳,或染料中混有其它化学药品,及染色 用水之硬度过高。2).染料与助剂之组合不相宜,或助剂之添加时机、次序不恰当。
(34)滚筒污染
外观:布匹在染整过程中,经过圆筒形装置时,因圆筒周面之不洁,例如粘有油质、化学药品、染料及其它污秽物等,污染到布面上。形状多为小片状,且两处污染间有一定之距离。
成因:1).导布辊粘有油迹。2).压辊粘有焦油状色淀,或由织物上脱落下之短纤维等污秽物。3).烘干之圆筒粘有油渍及污秽物。
(35)药品污染(Chemicals Staining)
外观:织物表面有点状、片状之变褪色、污染或变质。
成因:由于非应该使用之化学药品渗入织物中而形成。
(36)染色停机痕(Dyeing Stop Mark)
外观:沿织物之纬向或横向,有一条2自10公分宽之痕迹,较正常之颜色为深或浅,且其两边有似水印状。
成因:机械在正常运转期中,因停电、卷布或其它机械故障,突然停止运转 时,织物被夹持在两轧辊间,发生在压吸染色液或压吸还原液时。
(37)色斑
外观:已包装好之成品织物,打开后布面有同色较深之斑点。
成因:染色整理后之织物,以密封式包装,因蒸发水汽之凝结,对湿坚牢度 较弱之染料与加工剂,会使其产生移动而形成斑点状之污点。
(38)花纹模糊
外观:印出之花纹线条不够清晰,使图案有模糊之感觉。
成因:此种织物瑕疵多发生在罗拉印花。印花滚筒刻不善及刮刀压力过小, 均会造成此种瑕疵。
(39)脱版
外观:两色或两色以上所印之花纹,未能遵照原设计之图样衔接组合,致有偏离或满底印花露白之现象。
成因:在印两色以上之花纹时,版与版之关系位置未能确切对齐。
(40)缺浆
外观:原设计之花纹,部份或全部未印出。
成因:1).罗拉印花机浆槽内之印花浆用尽,未及时添加,或自动供浆设备故障。2).在罗大利印花机给浆泵浦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