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市场原料 | 统计集群 | 纺纱织造 | 品牌推荐 | 人力资源 | 标准与检测 | 非棉与展览 | 节能环保 | 协会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
以更大的发展赢得世界更大的尊重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四届三次理事会暨第四届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讲话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孙瑞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理事、各位代表:大家好!

今天我们召开中纺联四届三次理事会,这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高质量发展成为总要求的情况下,召开的第一次理事会会议。事实是最好的注解,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硬的标准。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召开这次会议,就是为了总结经验、继往开来、寻求新的作为。



一、中国纺织工业进入历史新方位


(一)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状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纺织工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行业发展呈现出增长与结构、格局、创新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五年多来,面对内外压力,中国纺织工业始终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2013-2017年,纺织工业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63759.86亿元增长至68935.65亿元,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比重保持在6%左右;规上企业利润额由3506.05亿元增长至3768.81亿元,利润额占工业比重保持在5%左右;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由9140.29亿元增长至12309.30亿元,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保持在2%;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由8179.80亿元增长至14557亿元。2017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稳回升,总额达2745.05亿美元,同比增长1.62%,占全国出口的12.13%。


(1)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成效显著

从产品结构看,产业用纺织品有较大幅度增长,行业新增长极的作用日渐凸显。2013-2017年,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量的比重由48:29:23调整为45.49:27.62:26.89。从区域结构看,西部投资快速增长,产业转移成效显著。2013-2017年,东部地区投资额由5430.64亿元增长至7270.81亿元,增长了33.89%;中部地区投资额由2938.62亿元增长至3780.13亿元,增长了28.64%;西部地区投资额由771.03亿元增长至1258.30亿元,增长了63.20%。

(2)格局更加打开,走出去与引进来取得巨大发展

2013-2017年,纺织行业对外投资由5.20亿美元增长至11.80亿美元,在制造业对外投资中占比由7.26%增长至7.61%。一方面,企业基于成本因素开始在柬埔寨、越南、埃塞俄比亚等东南亚与非洲国家建厂,如天虹、鲁泰、即发、岱银、阳光等。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加快整合品牌、专利、渠道等资源。例如,山东如意通过海外收购,已拥有39个国际知名品牌以及覆盖11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个品牌门店,在全球奢侈品100强排名第16位。行业从 “产品走出去”、“产能走出去”进阶到了“资本走出去”。

(3)创新日渐活跃,科技创新与模式创新成果丰硕

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整体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间行业授权专利共14.5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约3.48万件,较“十一五”期间授权发明专利数增加164.86%。2012-2017年,全行业共有20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数字化筒子纱染色成套技术装备”和“千吨级干喷湿纺高强/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碳纤维、芳纶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三大品种产量已占全球的三分之一,我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高性能纤维生产品种覆盖面最广的国家。非织造技术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我国非织造布行业投资额374.8亿元,同比增长22.38%。非织造布机械行业生产销售出现了“井喷”现象。智能制造有序推进,业态创新蓬勃发展,场景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广泛渗透,行业新模式、新服务不断涌现。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中国纺织工业以质量为核心,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生产增速虽有所放缓,内外市场都实现了平稳增长。全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低于2016年0.1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62%,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8%,全国网上穿着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0.3%。行业供给体系持续优化,运行质效向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2%;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9%,增速较上年提高2.4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销售利润率达5.26%。2017年,在沪、深、港三大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本行业及产业关联企业有27家,“新三板”新增挂牌企业31家。行业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时尚转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方面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这里非常感谢每一位纺织人的辛勤工作与努力付出。正是由于大家的努力,行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行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这片进行着全世界“最有勇气的制度实验、发展实践”的土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对外开放的排头兵、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工业化进程的母亲行业,中国纺织工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发展,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化,做出了多维度、历史性的贡献。

改革开放40年来,纺织行业一直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在历次经济波动中起到稳定器的作用,支柱产业地位始终没有动摇。1978年,纺织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473.2亿元,占全国工业的11.2%;利税总额为109.6亿元,占全国工业的12%;出口额为21.54亿美元,占全国22.1%;全国货物贸易逆差11.3亿美元,纺织行业扣除进口后净创汇10.3亿美元。2017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8935.65亿元,是1978年的145.67倍,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5.9%;2017年纺织品服装出口2745.1亿美元,是1978年的127.4倍,占全国出口总额比重12.13%,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比重36.8%,全行业净创汇2419亿美元,占全国的57.3%。2017年纺织工业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2309.3亿元,是1978年787.54倍。全国百强县域经济中大部分是以纺织为主业发展起来的。

改革开放40年来,纺织行业一直致力于改善民生、服务人民,在衣食住行等民生领域,衣在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方面解决的最彻底,民生产业地位日渐凸显。1978年,中国人均纤维消费量仅有2.9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8%,2015年超过20公斤,纤维消费数量、结构均逐步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6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达到1739和575.4元,比1985年分别增加16.7倍和17.4倍。行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1978年,纺织行业从业人数为311.2万人,占全国工业企业的7.2%。目前,全行业行就业人口超过2000万,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972.6万人,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保持在10%。信息化、服务化、创意化在行业的深度推进,使得产业生态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日渐增强。同时,纺织行业也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重要入口,全行业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提供1000多万个就业岗位和数千亿元现金收入;行业每年使用国产天然纤维原料约900万吨,为农村、农民、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40年来,纺织行业一直坚持对外开放、优进优出,已成长为支撑世界纺织工业体系平稳运行的核心力量,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2017年中国纤维加工量为5430万吨(不含玻璃纤维),是1978年276万吨的近20倍,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比重超过50%,而1978年占世界比重不足10%。从2011年开始,中国纤维加工总量已连续占到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50%以上。中国纺织面料总体自给率超过95%,出口服装面料自给率显著提高,服装出口一般贸易比重从1996年35.7%提高到2017年89.3%。据WTO统计,2016年中国纺织品出口额1060亿美元,占世界纺织品出口的37.20%;中国服装出口额1610亿美元,占世界服装出口的36.40%。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行业将先进装备、优势产能、成功经验输出给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延伸当地产业链,不断填补发展空缺,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纺织服装本身民生产品和文化载体的属性以及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纺织经济体的地位,使得中国纺织工业正日渐成为推进经济文化合作和全球治理的重要产业平台。


(三)新时代需要纺织行业发挥更大作用

历史赋予的机会我们把握住了,时代赋予的任务我们有待完成。党的十九大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时代。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现阶段,国家的重点任务是要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中国纺织工业应该顺应时代要求、服务发展大局,发挥更大的作用。

1、要扎实推进稳中有进的发展,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纺织工业是中国第一大净出口创汇产业。2001年到2017年,中国纺织工业净创汇29104.14亿美元,占全国货物贸易净创汇的74.97%。行业创汇在维持币值稳定,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保障经济金融安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发挥着支柱作用。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纺织行业资产负债率保持平缓下降趋势,在稳增长、防风险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面对世界经济复苏基础薄弱、逆全球化趋势抬头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社会改革进入攻坚期等一系列深刻变化,迫切需要纺织工业提升发展质量,在转方式、调结构、增动力进程中发挥好稳定器的作用。

2、要扎实推进普惠公平的发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纺织工业在承担就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纺织全行业从业人员约2000万人,产业生态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日渐增强。作为产业梯度转移的先行行业,纺织工业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行业区域分布特征使得产业转移能有效促进沿海与内地资源对接,激活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潜力,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地区脱贫。以新疆为例,2014年至2017年,新疆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362亿元,新增就业34万人,其中南疆四地州新增就业18.3万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需要行业形成更大承载能力。

3、要扎实推进绿色高效的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纺织工业具有产品品类多、产业链长的特征,每个环节都与生态环境关系紧密,行业绿色发展对于实现污染防治意义重大。中国纺织工业在绿色发展方面也确实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作为全球第一个在行业层面推行社会责任工作的实体部门,行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深化技术创新,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发展质效大幅提升。

4、要扎实推进开放共赢的发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纺织工业是目前全球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2017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2745.1亿美元,约占世界的36.8%;规上企业服装产量287.81亿件,如果按规上产量占全国比重55%估计,相当于为世界人口(按76亿计算)每人提供6.89件衣服。中国纺织工业正日渐成为推进经济文化合作和全球治理的重要产业平台。2017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出口累计914.7亿美元。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将更多优质产品、优势产能、成功经验输出给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二、2017年以来中纺联开展的主要工作


2017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和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行业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扎根行业实际,做好行业引导型、基础型研究

有效开展行业调研,推进行业服务务实化。深入细致的行业调研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基础。联合会及其成员单位依托各自工作,围绕行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关键性问题,有组织、有针对、有重点地开展国内外调研,形成了丰富成果。寓调研于工作,寓工作于调研,各部门通过实地了解行业发展与企业经营状况,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适时提供支持与服务。2018年3月,中纺联立足“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围绕技术创新、消费升级、两化融合、产融结合、绿色可持续、要素成本变化、产业转移、产业精准扶贫等行业热点问题,开展了春季大调研行动。调研覆盖全国15个省市。调研充分反映了行业企业和产业集群运行状况,汇集了当前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与诉求。调研成果,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和2018年联合会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断强化行业统计,推进行业服务精准化。统计工作是研判行业形势、开展信息服务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常规性行业统计有效开展,及时准确地反映行业运行情况,为政府决策、企业运营、产业研究、公众了解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数据来源,不断强化与国际纺联数据交换与共享。2017年,联合会完成了《国际纺联棉花工业统计》、《国际纺联国别情况报告》、《国际棉花污染物调查》、《国际纺织生产成本统计》等的资料提交工作。联合会定期进行行业企业景气调查和产业集群统计,各成员单位也有针对和有重点的对各领域进行数据跟踪。以行业统计为基础,借助渠道优势与平台优势,联合会积极参与、影响产业政策的制定,准确高效地向有关部门反映行业状况,提出行业诉求。

深入开展基础研究,推进行业服务科学化。围绕国家大局、立足行业实际,联合会及各成员部门扎实开展基础研究,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对强国纲要的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根据当前形势变化,科学调整2020年纺织强国发展目标,同时提出2025年纺织强国第二阶段发展目标。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研究持续深化。完成了《“十三五”时期国内外纺织品服装消费趋势研究》、《纺织行业发展定制化服务对策研究》、《纺织智能制造实施目标与路径研究》、《纺织产业和科技发展综述报告》等报告的修改和完善工作;完成了《“一带一路”框架下纺织行业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新疆地区》课题;参与完成了《长江经济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造业产业链布局规划(2018-2025年)》、《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17年版)》、《国家敏感技术指导目录》等研究。


(二)聚焦品质革命,全面优化行业供给体系

围绕创新做乘法,科技含量得到提升。创新是引领行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与创新服务一直是联合会工作的重点领域。联合会各成员单位依托资源优势组织开展了学术会议、技术论坛、创新年会等形式多样的行业活动;通过打造研究中心、技术创新联盟、产品创新联盟、智能制造联盟、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等平台,促进创新资源整合。2017年联合会成功立项8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106个中纺联科技指导性计划;组织实施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成果验收工作。完成了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推荐工作,有三项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技术发明二等奖;举办了“新技术创新空间”成果展览等技术推广活动;开展了“纺织之光”科技进步奖、产品开发贡献奖、管理创新大奖、中国纺织行业专利奖等奖励活动,引导行业加强重点领域创新。联合会不断加大标准研究力度,完善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助力企业智能升级。企业设计中心培育推介有序开展,完成了2017年度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纺织行业企业的组织申报工作。

围绕文化做加法,时尚内涵不断丰富。联合会以创意设计、品牌建设、非遗工作、时尚推广为抓手,不断厚植行业文化土壤、树立行业文化自信。依托规模化、常态化、综合化的行业展会平台,发布色彩、纤维、面料、服装、家纺等流行趋势。创新研究方法,首次引入人工智能进行趋势研究,色彩标准与应用技术推陈出新,推出了COLORO产品。品牌培育工作更加深入。2017年,在服装家纺行业进行了自主品牌建设情况调查、品牌价值评估等工作,确定了120家“重点跟踪培育服装家纺自主品牌企业”。建立了中纺联驻潮州传统工艺工作站,成立了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组织“锦绣中华2017中国非遗服饰秀系列活动”,参与“锦绣丝路——中国精品刺绣艺术展”海外巡展,召开了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行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加务实有效。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时尚周、DHUB设计汇、首届青岛谷里时尚买手节、专业赛事等时尚活动,活动的品牌化与美誉度不断提升。与世界主要时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持续深化,2017年与澳大利亚时尚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召开亚洲时尚联合会中国大会。

围绕环保做减法,绿色价值更加彰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中国,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中纺联高度重视行业绿色发展,以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积极推进相关工作。联合会承接和开展了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2016-2018年)、《纺织行业节水技术政策大纲修订》等课题研究;申报NQI水足迹项目;编制了《印染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中国棉纺织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暨创新应用目录》等报告。在行业内大力推广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企业装备和工艺技术绿色化改造。积极参与绿色产品、节水标准、水资源把控等标准的研究,完成两项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标准发布稿,启动5项取水定额国家标准的编制。启动了废旧家纺再利用产业联盟,开展“绿色纤维”标识认证工作、纺织行业生态设计试点创建工作和中国化纤织造行业绿色清洁生产优秀企业评选等活动。2015-2017年连续三年举行了“中国纺织生态文明万里行”活动,按照“1十5”模式促进企业绿色转型。


(三)整合内外资源,不断完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促协同,优化配置,服务走向纵深。产业集群是行业发展的重要阵地。围绕优化区域生态,中纺联不断完善公共服务,积极推进世界级先进纺织集群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有针对性的将专业会议、特色活动与集群进行匹配,帮助集群链接资源、拓展市场、扩大影响。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资源集聚优势和产业协同优势,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推进特色专业领域发展研究中心建设,探索合作建立“纺织行业新技术(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发现培育产业集群,树立集群品牌,实施了“十三五创新示范基地”工程。开展课题研究,参与集群发展规划,深化工业园区服务。以产业服务推进小镇经济,通过品牌论坛、交流对接、展览、交易会、时尚周等活动为特色小镇建设导入产业基因,使得特色小镇特点鲜明、产业发展。深入开展产业转移与对接服务工作、平台推介与咨询服务,以产业转移工作为抓手,推动产业资源在区域间高效、合理、有序的转移。联合会成功举办了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会暨智能制造研讨会,组织完成了纺织行业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指南和产业发展市场准入清单制定。通过将产业转移工作与精准扶贫有效结合,行业生产能力与民族地区资源实现了很好对接,产业扶贫取得实效。2017年,中纺联与银川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和招商对接服务协议,有力推动了银川纺织业“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开展卓有成效的行业工作,新疆纺织产业保持了稳定高速发展。

促开放,强化引流,平台更具影响。中纺联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围绕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行业负责任的发展和高质量的供给。坚持优进优出,对接市场需求,全年共组织12个境内展,展会的国际参与度保持较高水准,展会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举办11个境外展,包括首届孟加拉达卡国际纱线及面料展览会,展出净面积20,307平方米;组织1523家企业参加12个境外展,展出净面积23,218平方米。积极开展并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推进沟通机制与交流平台建设。中纺联及成员单位引导、组织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和海外调研,全年成型团组105个;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已与沿线20个国家保持联系沟通,全年共有27个团组出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纺织行业“走出去”大会、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中乌纺织工业交流研讨会、“一带一路”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论坛等国际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际大赛、文化周、时装周等时尚交流活动,嫁接国际资源;在国际纺联会议、中日韩纤维产业合作会议等国际场合,联合会代表行业表明中国立场、提出产业倡议,为行业发展营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构筑朋友圈,融汇行业力量。联合会成立了“中国纺织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为会员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目前已有104家成员单位。


(四)完善产业生态,推进行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党的领导作用持续深化。中纺联将党建工作作为引领性工作落实,保证行业工作方向正确。深化“两学一做”教育实践,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深入到职工群众中,落实到工作实践中。2017年,联合会举办了“全国纺织行业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大会”,来自全国纺织骨干企业的100多位党务主要负责同志齐聚一堂、学习交流。通过开展党建工作、学习贯彻政策文件,党对行业的领导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联合会作为行业智库、产业平台、政企桥梁的作用更加凸显。

社会责任工作持续推进。中纺联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确立了以人为本、环境保护、公平竞争和消费安全的社会责任工作体系。分别在北京和香港发布了2018新版CSC9000T,已成为新时代推进行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指引。初步完成了“亚洲纺织服装行业区域合作治理”信息共享平台的开发建设,研究开发了碳排放计量平台的标准计量模板及计算系统和CIE化学品信息交换工具。发布了《2017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报告》、碳管理创新2020行动Carbon Stewardship 2020。国际合作深入开展,与经合组织正式签署了关于合作促进负责任企业行为的合作备忘录,与ETI开展了中国海外投资纺织服装企业的社会责任现状和风险调研等。进行了“供应链化学品管理创新2020行动”巡回培训工作,行业社会责任培训有序进行。

产业支撑环境持续改善。人才建设卓有成效。组织技能比赛和设计大赛,把专业竞赛与技能培训有机结合。开展行业劳动模范、年度创新人物、学术带头人、设计大师等的评选活动,进行院士评选推荐、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人才技能培训、管理技能提升训练营等活动,建设远程学习平台和人才培训基地。表彰先进人物,弘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积极开展产融结合工作。针对相关企业Pre-IPO、海内外并购、资产重组等业务需求,协同各专业机构和产业基金,对企业提供全面支持引导,开展针对性的产融结合服务。加强行业自律,不断深化行业诚信建设。毛纺协会通过了《中国毛纺行业企业信用评价工作方案》;化纤协会规范锦纶行业赊销行为,2017年共清理欠款近6.5亿元;服装协会开展了“中国婴幼儿及儿童服装消费安全状况调查”工作;纺机协会引导消除以低价和赊销为手段的行业恶性竞争。


三、新时期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变化


(一)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我们必须积极适应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行业发展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行业必须积极适应。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行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大环境和推动力。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我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升级不断深化,行业需求呈现出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转变、从关注有形产品向关注服务体验转变等特征。这对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行业供给应该以更多形态、更高质量,满足居民消费需求、融入产业价值创造。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行业中的具化,是当前行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决定着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一是行业自身的结构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失衡:

供给体系失衡。要素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产品供给同质化倾向较重,不能满足消费需求。部分行业存在阶段性、结构性产能过剩,供需匹配存在错位,规模巨大而有效供给不足、制造能力较强而创新能力不足。

分配体系失衡。资源要素分布、竞争优势变化与多年发展形成的区域格局之间存在不匹配。与其他行业相比,人员工资收入、资产回报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行业盈利能力与经济贡献存在错位。利润分配中劣势地位,制约了行业长远发展。

创新体系失衡。创新要素投入持续加大,但核心技术、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方面创新仍显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专利价值存在一定的异化,大多数专利和成果处于“闲置”状态,构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自主创新及集成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资金体系失衡。一方面,行业有很大的资金需求和融资潜力;另一方面,企业融资面临很大困难。其中有政策执行不到位、社会认知有偏差、金融市场不完善等外部原因,也有行业企业对资本运作不熟悉、对金融工具使用不充分、对金融创新参与不及时等自身因素。


二是行业生态的营造问题。要注意三大环境问题:

在文化环境方面,纺织服装作为文化载体和时尚表达,离树立文化自信的目标仍有差距。行业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与开发程度、应用与推广程度有待提高,对消费市场培养力度有待强化,品牌建设工作需要深化。

在市场环境方面,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面临挑战,假冒伪劣的个别现象对行业消费环境形成了破坏,赊销行为对供应链诚信与产业协同造成了影响。行业社会责任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在安全环境方面,要平衡好开放与安全的关系,既要以开放充分激发产业活力,也要注意防范信息风险、做好产权保护;要处理好互联环境下的行业定位问题,处理好变化环境中的适应问题。


(二)贸易生态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我们必须积极适应

近日来,不断升级的中美贸易摩擦受到广泛关注。起因是2018年3月美国认定中国钢铁和铝产品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于3月23日起对相关产品加征关税(即232措施)。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的正当利益,中国政府做出回应,于4月2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128项进口商品中止关税减让义务。4月4日,美国政府依据301调查单方认定结果,宣布将对我国出口的价值5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25%关税,清单所列产品包括纺机及其零件。对这种违反WTO规则的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中国政府依法依规做出了坚决有力回应,宣布将对原产于美国的农产品、汽车、化工品、飞机等商品对等采取加征关税措施。在事态升级中,纺织产业链上相关领域已经受到影响。现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世界是平的”的现实没有改变,但平坦中仍有波折;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不会逆转,但我们面临的贸易生态正在发生深刻调整。

贸易摩擦渐趋频繁。全球贸易预警报告显示,G20经济体在2016年共采用了659种新的贸易限制措施;自金融危机开始,各国已采用7027种歧视性干预措施。2017年,针对纺织服装行业的贸易救济案件呈现活跃和上升的趋势。全年共新立案件11起,预警案件1起。新立案件涉案金额5.1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了22%。案件涉及到美国、印度、哥伦比亚、土耳其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印度为例,2017年10月,印度单方面决定上调涉及税号第50至63章的纺织品服装产品的进口关税,波及我国纺织行业约40亿美元的出口额,给相关企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贸易复杂程度不断加深。信息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国际分工的细化,国别之间的贸易关系正由产成品贸易越来越多的向中间品贸易转变。产业链、价值链与创新链,相互融合、彼此交织,使得经济体间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一件商品背后可能关涉多个国家和地区,贸易争端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政策调整、智能制造、能源革命、资金成本、原料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下,综合成本正趋于扁平,就近化生产与分散化采购成为一种趋势。供应体系布局更加复杂。据统计,全球已形成400多个RTA(区域自贸协定)。协定间相互交叠,使得企业应用相关规则的复杂度大幅提升。

贸易争端更具战略高度。在新一代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全球制造业进入产业升级和提质发展的大周期,先进制造业呈现出结构性扩张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围绕制造业产生的贸易争端也更具战略高度。以这次中美贸易争端为例,301条款主要是围绕知识产权展开,焦点是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直言,这次美国关税商品清单瞄准的中国商品将“重点关照”“中国制造2025”计划重点推进的产业上。这次贸易争端,并不是着眼于消除贸易逆差,而是直指国家战略。对于我们行业而言,纺织品和服装的直接出口虽尚未受到太大影响,但对于以高品质高性能纤维、产业用纺织品、高端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科技纺织强国建设的影响不容忽视。    

面对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贸易环境,一方面我们行业要积极布局,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发展开放型经济,强化国际产能合作;另一方面在技术引进日渐困难的情况下,行业更要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以创新引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轻质化潮流正在重塑市场逻辑,我们必须积极适应

社会生产力的提升,规模化生产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产品、服务和信息的供给。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深入,原先由于区域隔离、信息封闭产生的稀缺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全球从稀缺经济进入了丰饶经济。而充盈的供给、海量的选择,使得经济与市场领域的偏好由重型化、物质化转为轻型化、精神化。“轻”已成为一种覆盖全球的发展范式和价值理念,影响着精神与物质供给,生产与生活方式。

一是虚拟之轻。虚拟之轻,体现在比特与原子、金融与实体、服务与制造的深度融合,体现在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内在结构、运行逻辑和价值模式的重新塑造。麦肯锡报告显示,全球约12%的商品贸易通过电子商务完成,约50%的交易服务实现了数字化。事实上,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设计、研发、生产、营销等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企业运营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实现分布式生产、协同化创新成为重要课题。资本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深入。比如,今年3月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的原油期货,就将有力提升化纤企业稳定原料价格、对冲市场风险的能力。借助产融结合,企业可以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以更短时间实现扩张,用更多手段化解风险;同时行业也面临着管理金融风险、防范泡沫化等新问题。另一方面,行业价值创造正更多依赖品牌、设计等非物质因素,单纯推出有技术含量的产品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服务改变了原有价值链。设计元素、生活方式等服务要素在制造业的投入持续增加。企业在提供有形商品的同时也在提供无形服务,例如智能可穿戴产品,淘工厂平台下的产能共享。

二是流动之轻。流动之轻,体现在资源流转速度之快与市场变化速度之快。信息技术、运载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平坦”。以市场、资本、网络、政策、文化、责任为纽带,全球一体化深入发展,区域间、国家间、产业间的资源能力广泛链接、高度协同。资源流转的速度与规模在不断加快,使得整个经济的波动性在不断增大。当前困扰行业企业的汇率问题、原料价格问题、人员流失问题,都与波动性有关。如何在波动中快速成长考验着行业智慧。缺少耐心与短暂关注正形成一种消费趋势,快速变化与不稳定成为当前市场的核心特征。速度作为竞争优势的作用更加凸显。2017财年,Zara销售额同比增长9%,告别了持续数年的两位数增长;而拥有更快迭代速度的超快时尚品牌飞速发展:ASOS销售额同比增长23.3%,Boohoo.com更是取得107%增幅。在“流动之轻”执掌的市场中,要有占有资源的能力更要有整合资源的能力,平台化成为成功商业的共同基因;要有打造经典的能力更要有打造爆款的能力,潮流化成为实现价值的重要途径;要有培养情感的能力更要有捕捉情绪的能力,敏捷化成为适应市场的现实选择。

三是参与之轻。轻的潮流在某种意义上正在融消现实壁垒,填平时空与信息的沟壑、拉近专业与业余的距离。新经济语境下,地域间、专业间、企业间的界限日渐模糊,市场主体以更自由、自主的方式接入到经济社会活动中。传统的“公司+雇员”层级模式正转变为“平台+个人”网络模式,斜杠人群日益增多;众包、消费者创新、C2B模式、共享经济快速发展,个人对经济的参与度不断提升。据国家信息中心报告,2016年我国共享经济中的服务人员已达到6000万人。线上与线下渠道在融合、移动与实体场景在丰富,粉丝与社群经济在繁荣,新入口、新界面、新市场不断涌现。能否成功在消费者与产品服务间建立稳定持久联系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另一方面,容易接入也意味着更开放的参与规则与更低的准入门槛。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符号化。通过符号的表征或者仪式感的设计,更多人可以近乎零门槛的参与其中。各种神曲、IP、购物节日都体现着这种市场逻辑。与之对应的,是一种碎片化、快餐式的产品需求和在肤浅逻辑下运作的经济模式。如何营造生态,应对这些变化,是对企业的挑战。

四是娱乐之轻。从佛系审美,到无年龄化、无性别化的流行趋势,从网红经济,到抖音APP、快手APP的快速崛起,娱乐之轻正以一种卸除压力的方式,彰显着其价值创造和流量汇聚的能力。在几年前很难想象,王者荣耀中一件虚拟的衣服比一件现实中的衣服还要贵;维密秀场上模特走秀时一摔迎来的是大众娱乐和新闻宣传的盛宴。这或许是一种群体非理性。但不能否认,娱乐之轻正带来价值视角的转换和商业逻辑的颠覆。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也不再单纯反映其内在价值,趣味成为产品溢价的重要来源。不少企业已开始尝试在产业中融入娱乐逻辑。如《女神的新衣》以真人秀的形式将时尚综艺、明星、平台、商家、消费者跨界整合;Topshop、 Balenciaga、 Moschino等利用虚拟现实在实体店播放其时装秀;摩登大道引入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购物社交化与娱乐化;红豆开始推出无人零售店;各种功能性服装和可穿戴服装。在泛娱乐化的潮流中,如何正确应用游戏化思维,让产品服务“妙趣横生”,同时避免“娱乐至死”,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四、推进中国纺织工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3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拉开帷幕,这是一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改革攻坚,标志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新阶段。这场变革必将成为焕发社会主义中国活力与创造力的强大引擎。在这次打基础、立支柱、定架构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进程中,中纺联要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服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找准工作结合点和着力点,合理调整业务和机构安排。坚持立足大局、立足实际、立足行业,创新务实开展工作,积极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凝心聚力,以共识推进行业发展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为行业工作提供了战略指引和根本遵循。面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新课题与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我们要凝聚共识,将思想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仁、义、礼、智、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行业工作中,构筑行业精神、形成行业共识、凝聚行业力量、实现行业价值。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做到仁者爱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行业发展要依靠人民,行业发展是为了人民。“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应该成为我们行业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要重视人才培养,既要寻求增量,更要盘活存量,实现各司其职,各尽其用;倡导不同专业、不同代际、不同禀赋人才的创新融合,促进人才多样化、技能备份化、员工专家化。

要坚持服务国家和产业发展大局,做到义不旋踵。行业工作应当且必须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中。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面临的紧要任务。对此,我们应当有所作为,作出建设性贡献。不忘产业报国初心,牢记强国富民使命,立足行业我们要多做国家、行业、企业需要的事情,多做受人尊重、令人期待的事,多做有利于行业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的事。

要坚持规则意识与底线意识,做到礼度委蛇。合规是发展的根基,秩序是成长的动力。我们要围绕新时期党对社会组织的要求严肃纪律、规范言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尽职尽责用好影响力、导向力、推荐权。强化行业自律能力建设,引导产业更加健康有序发展。完善管理流程与组织架构,促进联合会各项工作的有序化和规范化运行。

要坚持学习精神与创新精神,做到智周万物。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正在重塑产业边界。以信息、资本、市场为纽带,行业融合与跨界成为常态。新技术、新理论、新工具不断涌现。技术与知识极大丰富又快速迭代。这客观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开放的心态,加强学习,提升能力,打造学习型组织。时刻谨记,任何时候停止学习都会面临出局的危险。

要坚持契约精神与社会责任,做到信以为本。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完善的信用体系,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运行效率、强化协同能力、增进市场价值。迈克尔?费蒂克在《信誉经济》一书中指出,一家企业的市场价值,75%取决于它的信誉。市场化越深入,信用建设越紧要。我们要着力提升在社会上、企业中的公信力,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二)2018年中纺联的工作重点

1、“重塑”——提升认同感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纺织工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产业范围涵盖高品质高性能纤维产业、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高端纺织智能制造产业、以服装与服饰品牌为代表的时尚产业等;产品应用也从生活衣着领域延伸至医疗与卫生、生态与环保、军工与航天等领域。但社会对行业的认知却相对滞后,行业经济贡献与社会关注存在不匹配;发展成果与舆论评价存在不匹配。行业定位问题使得招工难、融资难、获取政府支持难成为企业面临的普遍困境。我们未来的一项工作重点就是提升产业认同,以“理智与情感”消融“傲慢与偏见”,打破不符实际、不合时宜的印象锁定,使“科技、时尚、绿色”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的新标签。一方面强化研究,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纺织工业成就梳理、《纺织强国纲要》修订、“行业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等工作为契机,发掘与宣传行业价值;在服务政府决策的同时,推进各级政府对行业的重新认知。另一方面深化交流合作,借助媒体、展会、时装周、会议等各种平台,向社会和公众宣传行业发展近况与发展理念。


2、“融合”——提升关联度

首先,要与国家战略大局融合。对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需要,将行业工作与三大攻坚战结合。围绕特色产业与特色业务,以产业集群、产业转移、非遗保护、社会责任工作为抓手,推进产业扶贫;深化行业社会责任建设和绿色环保工作,推进污染防治。

其次,做好内部整合,将平台战略落到实处。完善联合会各工作委员会协调沟通机制,梳理各委员会人员构成。完善服务顶层设计,搭建更具柔性的服务框架与平台,同时提升业务的模块化专业化程度。使得业务单元间能各美其美,保持独特性,形成多元生态;能美人之美,保持互补性,避免同质竞争;能美美与共,保持协同性,实现价值的共建共享。

第三,深入推进行业两化融合、产融结合、军民融合、技艺融合工作,通过服务平台、会议论坛、展会时装周等实现产业间的跨界与资源对接。产融结合是今年工作的重点方向之一。我们将积极探索模式创新,引导利用“(预备)上市公司+私募股权投资(PE)”产融发展模式,推进产业升级;强化能力建设,加强在上市培训、行业政策、市场反馈等方面的配套服务;做好Pre-IPO项目,推动有条件的优质企业尽快完成上市。


3、“开放”——提升承载力

以更加开放的格局打造行业公共服务生态。不断丰富完善行业技术创新联盟、产品创新联盟、协同创新联合体等组织与服务,突破组织边界,引导行业企业从关注竞争转向寻求协同,共享资源能力,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产品开发、绿色发展、产业转移、两化融合等行业重大关切,深入推进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联盟、社会责任绿色制造供应链联盟、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绿色发展联盟、服装智能制造联盟、纺织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等相关工作,充分发挥平台在关键细分领域的引导、协调和服务功能。以推进世界级先进纺织集群建设为方向,构建完善区域服务生态,围绕集群特点,提供定制化公共服务。积极打造以文化自信为根基的时尚生态,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加强与意、法、英、美等时尚产业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在全球范围整合优秀文化资源。举办、参加国际展会,链接市场资源。2018年计划举办13个境内展,13个境外展,组织企业参加7个优秀境外展项目。积极开展行业外交,强化同国际纺联等行业机构的交流与互动;进一步巩固与美国、欧洲国家、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日本、韩国等国家行业组织建立的伙伴关系,深化在信息交流(行业、市场、贸易数据与动态走向)、产业交流(高层互访、双边多边对话)、合作推广(论坛、研讨会、对接会、国际展览会)中的合作。加快建设行业“一带一路”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纺织业“一带一路”的研究及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积极举办“一带一路”贸易投资相关促进活动。


4、“聚焦”——提升专业性

专业是根本,它决定着我们能否有效增强社会对行业的认同;决定着在关联过程中我们处于怎样的位置,能链接到怎样的资源;决定着我们公共服务生态的承载力。只有业务专业化、精益化,平台对成员才更有凝聚力、对用户才更有粘合力。因此我们要聚焦,修筑好护城河,强化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努力提升我们的政策话语权、专业话语权、时尚话语权和市场话语权。

一要夯实基础研究。依托渠道优势,将行业调研、统计分析、产业研究做深做细,使相关成果形成问题、形成方案、形成机制、形成业务,不断提升在政策与决策制定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2018年,联合会将重点推进行业成本测算工作;探讨建立棉花预警和动态平衡机制,持续推动棉花体制改革;通过研究与协调逐步提升产业用纺织品在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的重要性。

二要深化科技服务。不断完善专家体系,完善标准建立与规范平台。通过建标准,提升科技影响力,加强行业标准制修订与标准技术组织的建设,建立行业有序发展的专业准入门槛,建立平台意义上具有公信力的专业话语权。2018年,联合会将致力于CNTAC 团体标准的协调推进,推动行业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标准制定。

三要注重趋势引导。深化趋势发布工作,树立行业文化自信,推进品牌建设,促进纺织工艺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时尚潮流与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围绕品牌、非遗工作,联合会将开展Fabrics China的“GO品牌”项目、2018年首届国际刺绣艺术双年展等活动。

四要强化行业影响。根据不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展会、赛事、时装周、设计汇、商贸推广等活动,不断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和吸引力。在以人为本、环境友好、公平竞争和消费安全四个维度下,推进行业社会责任工作,以平台的引流能力和行业履责能力构筑市场话语权。最近,将发起中国纺织供应链化学品环境管理创新2020的产业自治行动,主动向世界传递中国纺织的责任价值理念。通过建立完善行业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机制和平台,推动行业企业有效参与全球纺织供应链协同共治与产业话语权构建。


“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这是诗人艾青在1980年借用春天的蓬勃形容当时改革的时代洪流。今天,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纺织工业同样处在改革创新的时代大潮中,行业的创新发展呈现出磅礴的朝气与力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我们以更大的发展赢得世界更大的尊重。

(来源: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本网最新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京ICP备14037240号-1 公安备案号:110105020399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二环朝阳门北大街18号7层 邮编:100027 邮箱:ccta_bgs@126.com
电话:010-85229649 010-85229419 传真:010-85229649 2010 版权所有 ©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