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市场原料 | 统计集群 | 纺纱织造 | 品牌推荐 | 人力资源 | 标准与检测 | 非棉与展览 | 节能环保 | 协会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
坚持艺工结合 构建纺织学科链

  近年来,随着社会及企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西安工程大学在培养方案制订、师资力量配备、教学环节设计、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训等方面,积极开展了“艺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为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学校提出深入推进“四大工程”,着力构建创新创业“三大育人平台”,坚持走特色内涵发展、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之路,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总体思路和办学目标。其中,“四大工程”包括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五+X”产学研协同创新工程、大学文化建设工程、民生工程,涵盖了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按照“做强纺织、做靓设计、做优相关学科”的学科建设总体思路,坚持走特色发展和特色兴校之路。在办学历程中,围绕纺织产业链和科技需求,形成以纺织工程为核心,纺织机械、纺织信息控制、服装设计与工程、纺织经济管理为延伸的5大纺织类特色学科群,构成了完整的纺织学科链。

  在整合学校学科群的基础上,学校以服务行业科技进步和学科融合发展为目的,提出构建“5+X”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5大特色学科群主动对接,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建立多层次创新研究平台,并通过该平台打造的一系列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研究院和创新基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依托人才、科技等综合优势,主动融入、主动接轨、主动服务,为纺织行业产业结构优化、企业技术升级和效益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学校已经加入了10个国家级和省部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了17个校企、校地合作研究院以及127个创新基地,形成了对接产业发展的有效平台,并实施了实质性的合作,为学校特色学科建设搭建了体系化的校外实践平台,为深度整合学校纺织服装优势特色学科群,发力互联网技术与供应链深度融合,形成具有纺织服装特色的“互联网+纺织服装”学科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与供应链企业的深度协同提供了良好的企业资源。

  “互联网+”已经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也引发了传统学科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为高校学科发展提供机遇、提出挑战。“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实施“互联网+纺织服装”学科群计划,从纺织品营销、纺织品设计、纺织新材料开发、纺织智造、纺织机械装备、绿色印染、管理信息系统7个学科方向培育统筹纺织服装全产业链的“互联网+纺织服装”学科体系。

  在纺织行业不断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中,学校聚焦国家、区域经济和行业龙头企业技术需求,通过基地、平台汇聚科研团队力量,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推进特色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程,发挥纺织服装学科特色优势,凝练科研方向,通过校企“联姻”、项目对接,找准“结合点”,产出了一系列高水平、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为国家“一带一路”经济发展和创新驱动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同时,不断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拓展与国(境)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渠道和平台,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化格局。以充分利用和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开放能力为工作定位,以提升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为目标,在国际化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国际化、学生结构国际化、课程体系国际化等方面,实现教育国际交流的巩固与提高,全面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学校先后与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院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特别是通过外专引智项目,引进高水平外国专家和教师来校开展专业课程教育及学术研究。

  此外,学校长期以来把人才队伍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坚持人才强校、人才兴校战略,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党委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凝聚人才工作合力,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各类人才队伍的发展和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机遇。

  师资队伍方面,学校按照“数量稳步增加、质量显著提升”的师资队伍建设总体思路,坚持“做大增量,激活存量”,加大引进培养,注重激励考核,不断优化结构,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考核体制调整,激发教师队伍活力,调动教师队伍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本网最新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京ICP备14037240号-1 公安备案号:110105020399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二环朝阳门北大街18号7层 邮编:100027 邮箱:ccta_bgs@126.com
电话:010-85229649 010-85229419 传真:010-85229649 2010 版权所有 ©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