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市场原料 | 统计集群 | 纺纱织造 | 品牌推荐 | 人力资源 | 标准与检测 | 非棉与展览 | 节能环保 | 协会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市场与原料->行业经济->下游产业
契丹刺绣:流传千年的宫廷技艺

    针针细线如发丝,穿插蟠叠夺天工。精美的契丹刺绣曾是北方辽代王朝契丹皇家宫廷刺绣工艺,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项精湛的民族技艺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古老的中京大地流传至今……

  绣技高超精湛 

  近日,游公子来到内蒙古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园,这里正在举行“最美家乡中国年”非遗特展,摆在中间展区的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契丹刺绣精美绝伦,赚足眼球。契丹刺绣自治区级传承人于和平正在讲解:“《草原亲情》这幅作品为典型的双面绣,曾荣获自治区最佳设计奖。这件作品可以两面看,非常立体和逼真。”于和平讲得认真,参观者听得入神。

 

  2017年,具有千年历史的契丹刺绣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于和平成为契丹刺绣非遗传承人。在现场演示中,于和平向游公子介绍:“刺绣可以在真丝、羊绒、绢上完成,其中绢绣的难度非常大,因为绢特别薄,不能出错。绣法又分为单面绣和双面绣,双面绣难度也不小,因为要一针扎透,要与另一面保持一致。刺绣的线必须是纯天然的蚕丝线,蚕丝线韧性大,可以拆分成许多细线。《毛泽东肖像》《周恩来肖像》就是用1/40粗细的蚕丝线绣的,比头发丝还细。这两幅作品挂在我的办公室,很多人都以为是照片。这就是契丹刺绣的独特之处,它将刺绣技艺发挥到了极致。”·

  踏上传承之路 

  “契丹刺绣与蒙古族刺绣的针法差别很大,针脚很难用肉眼发现。契丹刺绣由浅到深浑然一体,人物、花卉、风景等等,每一种针法都不同。蒙古族刺绣针法大概10余种,契丹刺绣针法就有50多种,工艺难度非常大。由于赤峰市宁城县曾是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千百年来,这里一直保留着刺绣技艺。”谈起契丹刺绣,于和平滔滔不绝。

  今年55岁的于和平是土生土长的宁城县人。于和平与契丹刺绣结缘要从她的家族说起,她的外祖母和母亲都会契丹刺绣,而且手艺精湛。于和平很小的时候,母亲教姐姐学习刺绣,耳濡目染,她也对刺绣有了兴趣。18岁时,于和平考上了天津纺织学院,学习服装设计,她发现刺绣手艺与自己的专业密不可分。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大连,又调回赤峰,之后就与契丹刺绣结下不解之缘。其实,真正走上契丹刺绣这条路是在1996年,当年于和平毅然放弃铁饭碗下海经商成立公司。这期间,她南下苏州,学会了苏绣艺术,而后与契丹刺绣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刺绣风格。

  让作品走向世界 

  于和平不仅传承了契丹民族这门古老的技艺,而且不断创新,为契丹刺绣融入了许多新的创意元素。“在原始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才能让刺绣这个产业做大做强,让古老的契丹刺绣走向世界,但也要保留最初的宝贵技法。”她说。

  于和平在继承传统契丹刺绣的基础上,还将契丹刺绣发展成产业知名品牌。于和平的刺绣作品《辽中京大明塔》《周恩来肖像》《清明上河图》全卷以及《蒙娜丽莎》等系列作品曾在国内外的文化产业博览会和旅游商品博览会上多次获奖。2016年9月,于和平受邀参加了首届国际丝绸博览会,展出的契丹作品广受赞誉,让世界看到了契丹刺绣的独特魅力。博览会上,她与意大利客商签订了20万元的合约,让契丹刺绣作品真正走向了世界。

 

  为了更好地传承契丹刺绣,于和平走访了许多与辽代历史相关的地方,将行万里路的收获融合在契丹刺绣技艺中,出了一部书,“我把自己几十年探索与实践凝结而成的刺绣技艺,乃至刺绣针法奥秘结集成刺绣教材《契丹御绣技艺》,我要将这门技艺完整地传承下去。”于和平说。

  目前,于和平身边长期培训的学员达到100多人,她将自己所有掌握的针法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学习契丹刺绣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中很多学员都来自外地,无论对谁,我都是毫无保留,我想让更多人了解辽代历史,把契丹刺绣技艺传承下去。”于和平说。

  实现产业化发展 

  如今,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契丹刺绣已经成为产业,并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016年底,总投资103万元的契丹刺绣辽文化衍生品研发生产项目开工建设,2017年底完工,该项目通过引进先进的契丹辽文化元素衍生品制造技术,采用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以互惠经济利益为联结机制的组织模式,促进了契丹辽文化元素衍生品制造的产业化发展。

  2018年,于和平的宁城御绣轩手工制品有限公司又扩大了几个车间,用来制作契丹服饰、蒙古族服饰和旗袍。契丹刺绣商品种类多种多样,有适合日常实用的围巾、手包、钱包、拖鞋,有适合送礼的团扇、屏风、壁画。于和平说:“小时候,家里的枕巾、被面儿等小物件上都有契丹刺绣,我爱不释手,但是最难忘的还是母亲旗袍上的刺绣。旗袍上绣着漂亮的花朵,大气典雅,我被深深迷住。如今,旗袍不仅仅在舞台上展示,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人穿着,我将契丹刺绣技法融入到旗袍制作中,市场前景非常好。传统服饰文化和传统手工技艺的完美融合必将擦出绚丽的火花。”

  (来源:内蒙古日报)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本网最新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京ICP备14037240号-1 公安备案号:110105020399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二环朝阳门北大街18号7层 邮编:100027 邮箱:ccta_bgs@126.com
电话:010-85229649 010-85229419 传真:010-85229649 2010 版权所有 ©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