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棉纺织在中国纺织工业中创建较早,已经有120多年的历史。从最早的牛郎织女、嫘祖始蚕等传说,到黄道婆返乡推广棉纺织技术,再到李鸿章主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自此上海这座城市与纺织就有了割不断的关系,成为了中国纺织工业的发祥地。
l 棉花——上海曾经的市花
从元朝开始,上海周边地区棉花的种植面积开始扩展,传统的手工纺织迅速发展,有“衣被天下”之称。得益于棉花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上海地区在明清时代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18世纪,上海棉布开始远销欧美,外国人称为“南京布”的纺织品许多源自上海。棉纺织业成就了上海工业最初的腾飞。

不曾忘记,棉花就曾是上海的市花,记得有这么一段历史:1929年1月上海曾以莲花、月季、天竹等作为市花的候选对象,后又增加棉花、牡丹和桂花,征询市民意见。4月,评选结果揭晓,收回的17000多张选票中,棉花得票5496张,名列榜首,当选为上海市花。《申报》在1929年4月29日关于棉花当选市花的报道中解释:“棉花为农产品中主要品,花类美观,结实结絮,为工业界制造原料,衣被民生,利赖莫大,上海土壤,宜于植棉,棉花贸易,尤为进出口之大宗,本市正在改良植棉事业,扩大纺织经营,用为市花,以示提倡,俾冀农工商业,日趋发展……希望无穷焉。”阐述了市民选棉花做市花的缘由。
l 20世纪90年代,上海纺织工业走向市场化
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期,上海纺织系统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确立了纺织行业战略调整目标。1993年,上海市决定在纺织行业率先进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改革试点。1995年5月,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建制构架正式挂牌,上海是纺织工业局走完了计划体制下的最后一段管理里程,一个全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在改革过程中,也经历了巨大的挑战。从1993年开始,上海纺织系统的下岗工人开始呈现增长态势。当年,上海市纺织工业局停关并转销号老企业29家,压缩陈旧棉纺锭8.8万锭及相应前道落后设备,精简职工6万余人。在面对巨大的富余劳动力流入市场,上海市积极协调,努力实现第二次创业。当时一个轰动事件就是上海市纺织工业局与上海航空公司签订在纺织下岗女工中招收空中乘务员的协议,此后上海浦东巴士公司、上海地铁运营等陆续都开始招收纺织女工,一大批纺织工人走向了社会的各行各业。

l 上海纺织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回看上海纺织工业,从1949年至1994年,上海纺织业总产值6353亿元,完成利税815亿元,出口创汇290亿元。到1994年,按所有制性质分,上海共有国有企业291家,集体所有制企业54家,股份制企业7家,外资企业38家,港澳台投资企业64家,其他经济成分11家。按企业规模分,有大型企业48家,中型企业129家,小型企业288家。到1994年年底,上海全民所有制纺织企业职工的平均年龄为38岁,30岁以下的职工占比15%,36-45岁占50%;而所属上海纺织工业局的员工共有403248人,其中技术人员40125人。

在经受了国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变革带来的一系列阵痛后,上海提出了打“品牌”的战略设想,实施名牌、名人、名厂“三名战略”。通过举办大型展会,如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上海时装周等,推出社会公认的纺织品牌,推动上海的服装文化大发展。至今,上海仍受益于那段时期所取得的成绩,并且世界公认为“时尚之都”,在全球纺织业大放异彩。

(部分数据来源:《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