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寒服在军服分类中,属特种服装范畴,它不是普通的冬常服,而是专门用于寒区作战的特种被服装备。地处寒区或在寒区作战的各国军队都很重视防寒服的研制和发展。
目前,在防寒服的研究开发中,除了提高防寒服的保暖功能外,还注重减轻质量,以利单兵机动作战的需要,此外,也重视综合防护性能的提高,如防侦视、防风、防水、透气防火阻燃性能等。
衡量防寒服的标准称作生理极限标准。根据1991年美国ADA报告,美国纳蒂克研究开发工程中心的海军服装,及织物研究组对寒区冷气候服的生理极限标准,进行了深入试验和研究。
通过对体温、皮肤温度、新陈代谢率以及受试人员的主观感觉方面的大量对比试验,得出冷气候服的生理极限标准,应以中等冷热而不是最舒适状态为标准,即加权平均皮肤温度≥28℃,身体任何部位的局部温度≥18℃;寒颤时的新陈代谢速率,不能大于正常休息状态时新陈代谢速率的2倍(不大于180千卡/小时)。
外军的防寒服研发的依据就是同时满足上述所有生理极限标准,并以这三条标准评价和比较防寒服。美军队很重视防寒服的研制和发展。
美军将寒区划分为干寒区和湿寒区两种:
所谓干寒区,系指昼夜温度均在零度以下的地区;所谓湿寒区,系指气温接近零度,但一般不会降至-10℃以下,夜间地面结冰,白天解冻的区域。
美军根据干寒区和湿寒区的特点来设计防寒服,原则是以生理极限标准为底线,在不降低保暖性的条件下减轻质量,并顾及综合防护性能,外观居次。
美军提高防寒服保暖性的主要措施是采用多层次设计。
美军1990年代的防寒服采用六个层次,由里到外依次是:
第一层,短袖圆领紧身汗衫和短裤;第二层,长内衣、裤(包括贴身内衣、内裤);第三层,羊毛衫、裤(多在湿寒区穿用);第四层,野战衣、裤及尼龙衬里;第五层,野战短大衣及尼龙衬里;第六层,风雪大衣及防寒衬里。
目前美军制式防寒服采用四层结构,最内层为聚丙烯内衣裤,可有效散发汗气;第二层为聚酯长毛绒保暖层,上衣为开襟式,裤子为套装式,絮片采用涤纶长丝絮料的薄棉;第三层为野战服,上衣里面为尼龙绸,裤子为野战服长裤;第四层为派克大衣。
由于干、湿寒区温度不同,士兵可以根据活动量的大小来增减防寒服的层次。在寒区,头部和足部保暖也很重要,因此美军在寒区还配有防寒帽和防寒靴,防寒帽可戴在钢盔或野战上衣的兜帽里。
美军从1960年代起,就开始着手研究防寒服的减轻质量问题,率先在防寒服中采用聚酯絮料代替粗羊绒作为保暖材料,从而使全套防寒服较以前减轻 2.7kg,取得了重大突破。
目前,美军已经使用了第三代絮片产品,它由三层涤纶中空短纤维薄膜絮片复合而成,各片均经过喷涂处理,每平方米质量仅为 170g。美军在减轻防寒服质量的同时,也注意减轻防寒靴的质量。美军研制的PU 密闭防寒靴为整体注塑聚氨酯靴,用它代替标准干冷靴,可减轻1kg左右,而保暖值可达到2克罗。
美军防寒服面料多用氟素树脂处理,使服装既透气又防风,提高了保暖性能。如美军派克大衣采用的是高尔泰克斯织物,也称“人造皮肤”,它由聚四氟乙烯薄膜与锦纶复合而成,既防风防雨又透气,而且大大提高了防寒性能。
(来源:纺织科技杂志 美国军队很重视防寒服的研制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