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市场原料 | 统计集群 | 纺纱织造 | 品牌推荐 | 人力资源 | 标准与检测 | 非棉与展览 | 节能环保 | 协会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纺纱织造->纺纱技术->环锭纺纱
集聚纺高档纯棉针织纱纱疵的控制措施
 随着消费者对服装舒适性和品质要求的提高,高档针织面料对纱线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加严。高档针织纱在有效控制断裂强度、强力CV值指标,保持针织加工过程中较低断头率的同时,还必须严格控制成纱条干、毛羽、纱疵等指标,以确保布面质量。纱疵是由于原料、机械、工艺、环境及操作等方面原因,在纺纱过程中造成纱条上有一定长度的粗细节或瑕疵,其对纱线外观和物理性能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直接影响后道工序的生产效率和成品的最终品质。因此,高档针织纱必须要以预防为主,严格控制各类大小纱疵的产生。下面以集聚纺JC 9.8 tex针织纱为例,总结分析纺纱生产实践中采取的关键技术和工艺措施,共同探讨高档针织纱纱疵控制技术方案,不断提高成纱质量,满足高品质产品的要求。

1 原棉的选配

配棉对成纱条干CV、常发性纱疵、偶发性纱疵、毛羽影响都较大,特别是对小纱疵的影响较大。因此,原棉选配要重点围绕棉结和小纱疵的控制进行。纺制集聚纺JC 9.8 tex针织纱,原棉均选用新疆棉,将新疆棉分为12个队排列,以减小每次配棉时不同批次间的指标差异。配棉指标:主体长度29.12 mm,细度0.172 tex,12.7 mm以下短绒率9.5%,含杂率2.2%,马克隆值4.68,断裂比强度28.2 cN/tex。为防止后道染色色差,马克隆值CV、极差和黄度CV分别控制3.1%、0.4%和6.2%。在正式投入生产前,还对原棉进行严格的进厂检验、分批管理,每批原棉都进行单唛试纺,根据各品种质量要求制定配棉方案,编制排包图,严格把好原料质量关,保证A1、A2、B1小纱疵达到高档针织纱质量要求。

2 纺纱工艺措施

2.1 清梳联工序

梳理质量好坏对成纱质量影响较大,特别是对中小纱疵影响较大。高档纱线对棉结和小纱疵要求更高,因此该工序要以降棉结为主进行控制。清梳联工序既要有效排杂质去棉结,又要避免短绒及棉结的增加,同时控制好机台各部位落棉,确保落棉分配合理。各机台排杂坚持早落少碎,以“紧隔距,强分梳,六锋一准,多排细小杂质和带纤维籽屑”为工艺原则,选用性能优良的锡林、刺辊、道夫、盖板针布,保证针布不能嵌杂,活动盖板无起浮现象,保证梳棉设备各部件达到工艺生产要求。生条的12.7 mm以下短绒率控制在9%以下,棉结(目光法)20粒/g以内,结杂25粒/g以内,对于指标不合格设备及时整修且必须查出原因;有效利用自调匀整装置,结合实验室测试结果,保证梳棉单机台生条内不匀率在1.0%以内,外不匀率1.8%以内,条干CV在3.5%以下,超标机台必须及时处理;高档精梳纱对值车工技术水平要求很高,清洁项目必须严格按要求做彻底;质量把关方面要求及时清除疵条,如梳棉机后棉层不全时要处理棉层,还一定要把生条的细条处理掉;备用条子做好存放,避免落脏花,影响纱疵,从而保证A1、B1、C1和D1纱疵控制达到质量要求。


2.2 精并粗工序


精并粗工序是针织布面粗细节控制的关键。精并粗工序不仅要去除短绒和降低棉结,同时还要控制长粗、长细纱疵。


精梳工艺设计原则是排除细小杂质、短绒,严控精梳条结杂、条干CV和重量不匀率,保证合理落棉。通过精梳一定程度上可提升纤维的伸直度、平行度、分离度,减少后续纺纱环节产生的棉结纱疵。预并采用6根并合,总牵伸倍数要小于并合根数,后牵伸1.7倍;条并卷并合根数24根,小卷设计定量60 g/m;精梳条定量19.5 g/5 m,锡林速度250钳次/min,梳理隔距0.5 mm。精梳条棉结(目光法)控制在15粒/g以内、杂质8粒/g以内、条干CV 3.0%以内、AFIS棉结15粒/g以内。及时进行设备清洁,确保各清洁口及吸风口顺畅;值车工做好日常清洁工作,以防疵点带入;确保精梳除尘运行良好,杜绝各清洁口和吸风口的堵塞现象,保持吸风顺畅,无噎车;确保锡林无嵌花,保证毛刷运行良好;保证精梳棉网质量;保证胶辊运行状态良好,无缠绕现象,特别是顶梳、锡林部位无挂花,从而保证A1、B1、A2和B2小纱疵控制达到产品质控要求。

并条采用顺牵伸工艺,提高纤维伸直平行度,防止长粗节、长细节纱疵的产生。结合原料性能,采用精梳后单并工艺,并条数由8根改为6根并合,缩短牵伸区隔距,有效降低原棉短粗节纱疵的产生;采用自调匀整装置并条机,改善熟条重量不匀率,重量不匀率控制在0.3%以内,条干CV控制在2.5%以下。粗纱采用重加压、强控制牵伸工艺,锭速900 r/min,粗纱捻系数120,罗拉隔距7.55 mm×24 mm×45 mm。并粗工序按照进度及时做清洁,严格执行无疵点工作法,从而保证D2、E、F、G、H1、H2、I1、I2纱疵控制达到产品质控要求。


2.3 细纱工序


细纱工序在保证开车状态良好的同时优化细纱工艺,可有效控制纱疵,保证成纱质量。与传统环锭纺相比,集聚纺成纱强力提升10%以上,成纱棉结下降20%,管纱毛羽下降50%,偶发性纱疵下降30%。在FA506型细纱机上改装四罗拉集聚纺装置加工高档针织用纱,细纱工艺设计原则为“重加压,强控制”,采用小浮游区长度、小弹性钳口隔距、小罗拉握持距的“三小”工艺,罗拉隔距16.7 mm×45 mm,采用加长上销,用镀铬PG1型钢领,钢领直径40 mm,布雷克EL udr型12/0#钢丝圈,减少毛羽和断头,主牵伸胶辊和导向胶辊直径搭配好,直径差不大于1 mm,采用邵尔A65度、宽度24 mm的胶辊,后牵伸1.16倍,集聚纺负压不低于2 600 Pa,保证条干CV 12.5%以内,管纱3 mm毛羽数0.7根/m以内,管纱强力达到175 cN以上,管纱棉结30个/km以下。


设备维修和保养对高档针织用纱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备专件严格按照周期更换,生产操作中严格按要求做好清洁,严格执行好无疵点工作法,做好巡回,保证每个巡回掏白花,保证细纱良好的开车状态,杜绝减少人为空锭,做好单项操作提升,减少偶发性纱疵产生,保证A3、A4、B2、B3、B4、C2、C3、C4、D2、D3、D4纱疵控制达到质量要求。


2.4 络筒工序


络筒作为纺纱厂最后一道质量把关工序,清纱工艺偏严掌握。高档精梳针织布质量要求重点关注十万米纱疵,须严格把关长细、粗细和有害纱疵。利用好十万米纱疵仪分析纱疵数,根据纱疵类型分析前道形成的原因,同时优化设计清纱工艺使纱线质量达到用户要求,特别是严格控制有害纱疵、双纱和弱捻。根据用户对高档纯棉精梳针织纱的要求,通过长期试验,清纱工艺设定为:S +130%×1.3 mm,N +200%,L +35%×15 cm,T -35%×15 cm,C ±13%×2 m,CC ±17%×2 m,按此清纱工艺在USTER CLASSIMAT 5型纱疵分级仪上回倒,A3、B3、C3和D2十万米纱疵在1个以内,筒纱质量指标、小纱疵和中纱疵达到USTER2023公报的5%水平,产品质量达到要求。


采取以上工艺措施后,JC 9.8 tex针织纱的质量指标见表1,扩展级纱疵情况见表2。其中,小纱疵为A1+B1+A2+B2、中纱疵为A3+B3+C1+C2 +C3+D1+D2、大纱疵为A4+B4+C4+D3+D4+E+F+G、标准纱疵为A3+B3+C3+D2。可以看出,工艺措施优化后,针织纱断裂强力满足生产加工需要,同时无论大、中、小纱疵,还是标准纱疵,数量均降低,成纱质量整体提升,针织纱品质得到提高,扩展级中各级的纱疵数也均降低,证明各工序采取的控制措施有效。

3 纱疵控制管理要点

纱疵控制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要抓住关键节点,重点控制好各工序的质量指标。结合生产实际,从纱疵产生的各个环节着手,强化精细管理,不断创新思维、学习新方法,持续优化工艺,采用先进器材,对纱疵控制具有积极的作用。
(1)纱疵的指标控制始于原棉,细化于各工序。适纺性能好的原棉,不易揉搓纠缠;纤维短绒含量少,不易黏附在机件上;生产集聚纺高档纯棉针织纱时,掺用回花,成本虽略有降低,但品质很难达到用户要求,应尽量避免。
(2)做好设备日常管理,确保纺纱状态良好。梳棉机揩车周期定为15天,做到揩检一体,保证针布使用完好,严禁超期生产;清除圈条斜管的棉蜡时,湿布擦后再用干布擦;圈条盘每周清洁1次;保证落棉部位、棉网和条子通道无堵、缠、挂、绕;主除杂刺辊每2天做1次清洁,保证针齿上无嵌杂物。并粗大揩车每月1次,清洁要彻底,牵伸胶辊确保无损伤、无返花。并条圈条盘每周清洁1次,圈条盘斜管每周要彻底清洁1次,保证纺纱通道无挂花;并条自调匀整系统每月校正1次。由于四罗拉集聚纺异形管背后易积花造成网格圈纱,揩车周期定为10天,设备专件严格按周期更换。通过大量专题试验,确定专件使用周期,主牵伸胶辊磨砺周期为2个月,上下胶圈6个月更换、3个月下车清洗1次,网格圈6个月,钢丝圈12天,钢领24个月。络筒设备揩车保证每月1次,上吹吸风严禁堵塞,吹嘴位置合理准确,电子清纱器保证无误切,压缩空气质量良好。
(3)严把车间环境,确保温湿度稳定。确保纤维清梳工序处于放湿状态,精梳及并粗工序处于略吸湿状态,细纱工序处于略放湿状态,络筒工序处于吸湿状态。这样有利于粗节、细节及棉结的降低,有效防止须条纤维缠绕罗拉胶辊。同时要加强车间各工序实际回潮率的动态监测,清棉梳棉车间温度25 ℃~30 ℃、相对湿度60%~65%,精梳车间温度25 ℃~30 ℃、相对湿度55%~60%,粗纱车间温度25 ℃~30 ℃、相对湿度60%~65%,细纱车间温度控制在28 ℃~32 ℃、相对湿度50%~55%,络筒车间温度25 ℃~30 ℃、相对湿度65%~70%。

4 结语


集聚纺高档纯棉精梳针织纱质量要求高,纱疵是一项重要指标,纺纱生产中要按照原料是根本、设备是基础、工艺是核心、操作是保证、空调是“半边天”的管理思路,针对原棉物理指标采取技术措施,重点围绕各工序偶发性纱疵进行攻关,严格执行无疵点工作法。要重视精细化配棉,减小不同批次间的指标差异;清梳工序重点在开松、杂质排除和纤维梳理,减少短绒增加,合理分配落棉;精梳工序重点在进一步去除细小结杂和短绒;并粗工序重点在合理牵伸分配,保持纺纱通道光洁,保证纤维伸直平行;细纱重点在优化牵伸工艺,加强关键专件器材管理;特别是要优化清纱工艺,可偏严掌握,有效控制筒纱十万米纱疵,使高档针织用纱质量达到高端用户要求。

资料来源:《棉纺织技术》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本网最新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京ICP备14037240号-1 公安备案号:110105020399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二环朝阳门北大街18号7层 邮编:100027 邮箱:ccta_bgs@126.com
电话:010-85229649 010-85229419 传真:010-85229649 2010 版权所有 ©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