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市场原料 | 统计集群 | 纺纱织造 | 品牌推荐 | 人力资源 | 标准与检测 | 非棉与展览 | 节能环保 | 协会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市场与原料->市场导读
调温服装:穿在身上的“空调”
  “天凉了,多穿件衣服。”“热了,减一件衣裳。”这是很普通的生活常识,不过,您恐怕还不知道,这个简单的常识在不久的将来会被一项全新的技术所颠覆。未来,不管一年四季变化如何,我们不一定要加减衣服,而很有可能只穿一件就能适应一整年的温度变化。

  对于调温纤维服装的研制,源于一个很偶然的想法。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的保暖服装产品众多,在工大材料学院任教的张兴祥教授想,服装光能保暖恐怕是不够的,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室内和户外的温度差异很大,特别是冬季,穿着保暖服装在外面觉得很暖和,可到了有暖气的屋子里,热起来,又不方便脱,可怎么办呢?如果能够研制出一种智能保温材料,在环境温度低时,自动调高衣服内温度,环境温度升高时,又能自动调低衣服内温度,使衣服内温度处于较舒适的范围,又方便穿着,那该多好啊?

  会放热吸热的衣服材料

  当时,国内调温材料研究尚处于一片空白。于是,张教授带领的课题组经过研究,选取了一种材料,专业名称叫做“相变材料”。

  这个词在外行人看来很陌生,不过工大材料学院的韩娜老师为记者解释得很直白:所谓“相变材料”,就是材料本身能够吸收和释放热量,且在吸热和放热的过程中,材料本身还会“变身”。

  “变身”的过程很有意思,材料原来是固态,当外界温度高于30℃时,材料就开始吸收外界的热量,从固态“变身”成液态,同时,热量就被材料吸收并“储存”起来了,这个时候衣服内的温度会降低,穿衣服的人也不会觉得热了。而当冬季人们走到寒冷的室外,外界温度低于20℃时,材料则开始放热,材料本身又会从液态转变回固态,而那些释放出的热量则通过衣服本身传递给人的身体,穿着这样的衣服,自然会比穿着同样厚度的普通衣服感觉更温暖。

  据科学测试表明,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皮肤温度为33.4℃。如果身体任何部位的皮肤温度与最舒适皮肤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在■1.5℃至■3.0℃这个范围内,人体就会感觉不冷不热,但如果这个温度差超过■4.5℃,人体将有或冷或热的感觉。而用这种特殊材料制作的衣服,能够保证把这个温度差控制在■3℃左右,所以会让穿着的人感到非常舒适。

  衣服里面塞胶囊

  不过,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既然材料吸收外界的热量时会从固态“变身”成液态,那么,它难道不会从衣服里流出来吗?这可不得了,穿着湿衣服多难受啊!如果是我,我可不买这样遇热会变湿的衣服。

  其实,咱们外行人的忧虑,人家专业研究人员早就想到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张兴祥教授的课题组就开始研究如何既让衣服可变温,又不至于让材料变成液态后把衣服“弄湿”。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研发了一种叫做“微胶囊”的东西。大家都见过胶囊,只不过张教授他们做的“胶囊”比平时吃的药物胶囊小多了,直径只有一微米。胶囊的质地是一种树脂聚合物,很坚韧,无论是外界升温降温,还是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都不会出现破裂,有了这层聚合物胶囊外衣的保护,就不用再担心相变材料变成液态后流出来了。

  有了保护层,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成千上万个小小的“微胶囊”掺入普通服装纤维里,制成调温纤维,用这样的纤维织成面料,再经过裁剪做成衣服,就叫做调温服装了。

  宇航服家居服都用得着

  韩娜老师介绍,除了“微胶囊”技术之外,目前张兴祥教授的课题组又研发出了一种“相变材料复合纺织”技术,这项技术不必先将相变材料制成“微胶囊”,而是在纺丝技术上做起“手脚”:一根细细的丝线中间有一个芯层,芯层中包裹着“相变材料”,而芯层之外则是普通的织物纤维,这样一来,不但减少了制作“微胶囊”的工艺程序,提高了生产效率,还能降低成本,让调温服装成为老百姓买得起的衣服。

  说到调温材料的应用,真可谓前景广阔,它可以与棉、麻、毛、丝等各类材料进行混纺,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宇航服、消防服的保温层材料等特殊制造领域。除此之外,它还能应用于红外线伪装服的制造,衣服表面的温度可以降到红外线仪器无法感知的地步,于是,穿着这种伪装服的士兵可以变成仪器探测不到的“隐形人”。而在民用服装方面,调温材料也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比如高档服装的调温内衬,还有内衣裤、帽子、手套等。

 (天津网-数字报刊) (17)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本网最新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京ICP备14037240号-1 公安备案号:110105020399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二环朝阳门北大街18号7层 邮编:100027 邮箱:ccta_bgs@126.com
电话:010-85229649 010-85229419 传真:010-85229649 2010 版权所有 ©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