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挑战影响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绿色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加速全球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各方加强产业链和供应链合作,培育绿色生产力,加快构建绿色供应链。
中国工业产品绿色供应链建设面临的瓶颈首先是绿色溢价问题。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白志军在致辞中说,当前,绿色供应链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挑战,就是信息不对称。许多优秀企业在节能减排、绿色设计上投入巨大,但这些努力如同“锦衣夜行”,难以被市场和社会充分地识别。反之,一些环境表现不佳的企业,其成本却未能完全地内部化,容易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潜在风险,也导致了绿色溢价的产生。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中国国家自主贡献彰显大国担当,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信心和稳定性。“绿色溢价成为上游高碳环节脱碳的瓶颈。”他建议,构建多方参与的激励机制,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完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通过政府、市场与公众的协同治理打破绿色溢价瓶颈,从而推动上游高碳环节加速脱碳。
其次是国内绿色标准的调整跟不上国际的步伐。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部总经理毛涛介绍说,众所周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在国际投资和贸易领域早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和我中有你的格局,供应链合作已成为常态。以中国为例,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已经连续15年居全球首位,约占全球比重的30%。当前,中国已经成为157个国家和地区前三大贸易伙伴。以“新三样”为例,在新能源汽车生产方面,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将近1300万辆,占全球的比重超70%。锂电池生产占到全球比重的76%,光伏产量更是超过80%。可以说,中国制造在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中国工业产品在国际流通的过程中却屡遭绿色壁垒。比如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欧盟刚出台的《新电池法案》提出的数字电池护照要求,对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以及再生比例都提出要求。此外,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尽管中国光伏产品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产品跨境流通过程中同样遭遇绿色壁垒。比如,法国要求光伏组件必须取得碳足迹认证,意大利则要求以环境声明作为准入条件,韩国在可持续能源配额项目中要求提供特定标准的生命周期评价。这一系列“绿色壁垒”的存在,阻碍了相关绿色产品的跨境流通。”毛涛说。
毛涛表示:“最近我们在分析“绿色壁垒”产生的原因时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绿色标准。相关国家往往以绿色标准为基础来构建方法学体系。比如,我们所熟悉的绿色供应链方法学、碳足迹方法学、绿色产品方法学等。然后在这个方法学之上会构建相应的数据库,并通过认证认可给产品贴上绿色标签,提高产品的准入门槛。”
毛涛认为,随着绿色标准的发展,相关的“绿色壁垒”越来越高。比如,传统的绿色标准往往关注单个产品、单个项目或者单个企业,但是现在已经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扩展,已经涵盖到从产品生产、采购、流通、销售、回收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另外,关于相关产品的绿色要求已经从原生产品拓宽至再生领域,通常会就再生材料的比例提出要求。比如中国的汽车出口到欧洲,会对再生钢铁、再生塑料占比提出一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