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金融支撑,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已不断扩大、产品体系持续丰富,服务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硕果累累。但与此同时,政策协同发力不足、科技赋能深度不够、国际接轨适配性待提升、专业人才供给短缺等现实矛盾也日益凸显。
近年来,绿色金融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局部试点到体系化发展的跨越,我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不断探索发展路径,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依托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形成“碳资产—融资—定价”联动机制。近日,广州农商银行携手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联合赤道环境评价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为广东某铝业公司发放3000万元“铝行业转型金融+碳足迹挂钩”贷款。这不仅是广州市转型金融试点零的突破,也是首笔广东省铝行业转型金融项目,更是“转型金融+碳足迹挂钩”多元化融资方案在广东省首次成功实践。
作为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政府于11月12日发布《关于深化绿色金融改革的若干政策意见》,提出16条举措推动绿色金融改革争先示范。在此前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上,还发布了湖州首创的湖州融资主体“碳账户”服务平台。该平台创新运用数字化手段,有效破解了碳核算领域的方法不统一、成本高、数据获取难等共性难题,其核心特点可概括为“0、1、2、3、4”:依托金融数据引擎,实现企业碳核算“零成本、零干预”;采用全域统一核算方法学;为工业、农业等主要行业2万家企业建立“碳账户”,覆盖全市近80%碳排放及75%以上金融机构对公客户;依据碳强度行业排名及变化实施绿、蓝、棕3色分类;并应用于转型效益评估、产品创新、融资贴息、信息披露4个领域,为转型金融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底座,贡献了可复制的“湖州方案”。
系统化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过程中,甘肃省兰州新区通过运用自动化、数字化、开放式的金融科技手段,结合兰州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率先在全省搭建首家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绿金通”,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为导向,以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为出发点,致力于为新区企业提供“一站式”线上金融服务。如今,兰州新区“绿金通”平台已入驻30多家金融机构,先后推出200多种金融产品,涵盖绿色信贷、基金、保险、担保、融资租赁、供应链等类别。
从理念落地到实践成型,在“绿水青山”转向“金山银山”之间,这座通向共同富裕的“金”桥正不断夯实。
在推动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能源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背景下,就目前的绿色金融政策而言,已与多个重点领域形成多层工具衔接。
“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结构性货币政策直达绿色项目,如人民银行创设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二是投资与再贷款协同设备更新,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从财政、金融等方面提供支持;三是打通了标准—产品体系,发布了《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等相关文件,优化了绿色金融支持的项目类型和标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刘锦涛介绍。